中国的戏曲是中国最重要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之一,现在中国戏曲越来越多的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,但如果要走出国外,译雅馨翻译公司认为少不了翻译。20世纪是西方人的世纪,“戏曲”一词翻译成英文就成了“Chinese (traditional) opera”,京剧被译成“Beijing opera”,中国戏曲是东方艺术的相互融合,其中囊括唱、念、做、打的舞台,所以和西方的歌剧相比较有较大差距,这样翻译也是为了更容易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吧。
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历史长河中,曾产生过关汉卿、王实甫、汤显祖、洪昇、孔尚任等戏曲大家和《窦娥冤》、《赵氏孤儿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牡丹亭》、《长生殿》、《桃花扇》等传世佳作,像《窦娥冤》、《赵氏孤儿》早在17世纪就已流传国外,影响深远。但是,随着上世纪初西方戏剧进入中国,中国传统戏曲理论也基本被西方戏剧术语取而代之。这正如戏剧学者孙惠柱在《中国戏曲与现代文化》一文中所说:“然而,伴随着易卜生式的话剧而来的西方理论却主宰了戏剧界的话语权,把我们自己的国粹推到了边缘上——差一点就要推出去了。”
西方人对本国文化如此坚守,可能源于对自家文化的自信心吧。与西方人的执著和偏见相比,能明显地看到我们自身的短板。中国文化传统深厚,有着自身独到的魅力,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丰富和充实自己并没有错,但我们不能失却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自信。日前,国家大剧院上演话剧《大宅门》,导演郭宝昌大声疾呼“说戏曲腐朽落后的都是外行”,“戏曲中的写意美学观念已经超前200年了,我相信再过200年它依然超前”。我在这里引用郭导的话,并不是盲目地自尊,而是提醒同仁,我们不能妄自菲薄、自卑自贱,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就曾深受中国戏曲的重要影响。
21世纪,我们要将本土文化发扬光大,不该继续让西方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中心点和翻译方式了。中西方文化都是各有所长,我们应好好地取长补短,也更要避免因翻译让东方文化和戏曲逐渐迷失。
相关推荐:上一篇:英语笔译的反向翻译法